Thursday 4 May 2023

岁月之歌

 


岁月之歌



朋友送了两片激光镭碟, 都是粤剧.  我自己偏爱的是呐喊式的摇滚, '大戏'是上代长辈的玩意, 我不太熟悉.  曾经乖乖的陪母亲看酬神戏, 看电影版, 从黑白片到局部七彩的, 我只是奉陪, 不享受.  不过现在有闲情, 看起来, 听下去, 就知道自己向来了解的, 实在肤浅. 曲中有诗词歌赋, 也有鬼马的对白, 演出细腻, 眉目都能传情. 服装的讲究, 颜色的象征, 都一丝不扣, 马虎不得.  说台上一句钟, 台下十年功, 绝不夸张.  歌的旋律高低起伏, 仿佛在诉说一个个苦难故事, 神哭鬼泣的战争, 惊天动地又浪漫的爱情片段.


既然用了电脑, 就顺便上优管类似的转载, 看看可有'出名的', 不太陌生的红伶. 觅得一个叫白驹荣的, 唱腔尤其失落, 忧郁, 连声音都有点沙哑.旁述说明那是地水南音, 一种广东失明艺人的抒情唱歌方式, 风格古朴, 时舒缓, 时低回, 少许哀怨, 几分忧伤. 像美国黑人唱灵曲(soul) 一样, 表达方式是他人仿不来的. 重复听了几遍, 记起了, 八十年代刘德华扮杨过, 思念姑姑, 在溪旁唱着, 盼着, 望着, 边唱边等, 转瞬就添了如霜两鬓, 尘色满面, 那熟悉的歌声, 当年我妈洗头后, 在后院坐上矮凳, 阳光下梳着, 晒着, 嘴里哼的不就是这地水南音吗 ?


 原来母亲年轻时也有梦想, 也会憧憬, 在出嫁从夫, 老来从子的交替阶段, 每天为家务忙得团团转, 她大半生的时间就掷在繁琐, 没完没了的事, 奈何之际, 洗头就是一种享受, 满腹的委曲辛酸, 就借着歌声, 幽幽泄发. 咦, 什么时候妈的脸上布满了皱纹, 头上的银钗被典当了, 满头清丝也变灰兮兮的.


再听一首男烧衣, 那是五十年代翡翠广播网常在午间播放旳, 难忘的孤独,悲恸,无奈,忧伤的音调. 间中也有那'胡思, 胡想, 愁怅' 的平湖秋月, 山穷水尽的饿马摇铃, 古时的骚人墨客, 士绅公子, 都会晃着头, 摇摇扇子, 对酒当歌而醉生梦死. 不到十岁的我, 多读了借回来的图书, 困了, 被那粤剧催眠, 不能自己, 渐渐昏睡如死.


慢着!! 那男烧衣唱者悲泣着, 苦口婆心的叮咛童男童女如何服侍女主人, 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小心水火之患, 依稀记得为亡母做法事的师傅, 不就是唱这首粤曲的那一段吗? 类似的字句, 多次被重覆, 就算是铁石心肠的人, 聴了也按捺不住, 热泪夺眶而出.


某些歌曲的旋律, 或歌词, 会不经意的融入我们生活中的经历, 自然情景合一, 从中潜伏, 发酵, 沉淀, 再升华. 深嵌脑海的岁月之歌, 就这样渗进我的心扉, 久久不能忘怀.

Tuesday 28 February 2023

家書

 这篇十多年寫的一篇回憶錄, 只有四十到六十年左右出生的恐龙才明白. 比较年輕的人沒聽過尺牘, 電滙, 红衛兵, 沒去過郵政局, 用麵粉袋製衣物像不可能的使命 . 想多了, 現代人不唸繁體字, 那有心境去讀東方夜譚!喜歡時光倒流的, 我們一齊回味一下.


家書 

--------


當年小學有科"尺牘", 課程從信封,信紙開始, 到郵票, 郵筒,郵政局, 直到寫信的方式和技巧.  

其中有一篇課文, 是一封父親致兒子的家書. 信這樣開始: XX吾兒: 此次送汝到星洲就讀, 耗資甚鉅-----------(其他的之乎者也, 都忘了) 為父的慎重告誡兒子, 得善用資源, 埋頭用功, 卻也不忘順便安撫一番, 鼓勵幾句, 望子成龍之心不言而喻. 

廿載後我負笈遠行, 初到貴境, 除了人地生疏, 又得克服時差 , 要給家人報平安, 可真不知從何開始 , 況且太久沒寫信, 幾個字都寫得四不像. 到底是己? 已 ? 還是巳 ? 辦 ? 辨? 辯 ? 無法鑒定和確認, 惟有刻意塗鴉, 掩飾別字 ,就當那是狂飆的草書吧. 同時的華語課本, 確有一篇提及像差不多先生的把"何瑞奇醫科" 寫成"阿端哥醬料". 

康熙字典有4萬7 千字, 我勉強認識 2千, 唸得出的減半, 寫得像的不足一百. 嗯, 有需要告訴雙親我的窘況嗎 ? 向來午餐M$1.20 有交易, 白開水免費, 唐人街豉油雞飯一客價錢等於馬幣五元, 膽汁都嚇乾了, 就像腹中的墨水一般,

第一封家書需要苦苦思索, 尤其難產, 有句歇後語形容得貼切...半個月繡不出花, 針慢也 . 相比之下, 去袋鼠國的那位摯友就太憨直了. 他寫道: 父親大人: 這地方東西很貴, 我不敢隨便花錢. 今天只買一粒橙子充飢...... .結果老爸足足哭了兩天. 接着馬上着手辦兩件事, 貸款, 電匯 ! 

寫信回家當然只能報喜不報憂, 既然沒有甚麼值得慶幸, 又不能重複寫 " 我很好, 勿念 ", 慢慢就演變成漸行漸遠漸無書的狀態 , 讓老人家瞎猜,苦等. 正是養兒百年, 擔憂九九, 未當父母者不可能明白那種心境 . 

記得我家大姐從內地來函, 每次都宣揚那廂的生產大躍進, 歌頌人民領袖的偉大不朽 , 她也自豪的公佈幾個孩子都當了紅衛兵 , 婉惜遠在南洋的親友沒機會細讀那本主席紅色的語錄小冊子, 在信的末端有意無意提起天氣慢慢轉變, 訴求麵粉袋二十個, 補衣, 鋪牀都管用, 豐衣足食還談不上.

扶桑鄉下有種另類的, 叫石頭書. 為父的素不直言愛兒子, 就選一塊粗糙的石頭放在兒子手上, 信息是玉不瑑不成器. 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 爸爸會默默的支持他, 關懷他. 孩子長大後事業有成, 也有了自已的家庭, 就回贈父親一顆幼細圓滑的石頭, 表示老爸可放心了. 若爹有何不測, 等不及, 當兒子的只好在奔喪時, 把它放在遺體冰冷的手中, 藉此表達那未說出口的愛, 祈望老人家不再擔心,一路好走 ! 

石頭沒有字符, 不能言, 不會開口, 卻能如此這般宣泄感情, 堪稱獨特, 美麗 . 石痴陸遊也驚嘆 : 


花如解语還多事 

石不能言最可人

Monday 8 February 2016

 这是我从回忆中抽出來的一頁, 平日看见的, 觸摸的, 听闻过的, 當然还有其他各类的, 包括那毛茸茸的爬虫, 身体断了两截尚会爬行的蚯蚓, 銅皮鉄骨的甲虫 . 年纪尚小的我不晓得如何助母亲一个臂之力, 只有竭力不变為她劳动时的障碍.   我沉溺在一个完全屬于自己的世界,  專心一致东張西望 , 用眼睛攝下在㘯發生的,  过滤后存入记忆.


母亲的菜园离家不近 , 约有两英哩吧.  家里裡没车,  要幹活一大清早上就得徒步出发.  妈肩上挑着两只筐籃, 大型的, 挑菜用的.  有些时一边一个小孩,  不然就一边担肥料, 另一边用孩子保持平衡.

坐在籃子裏往上看, 还见到通宵达旦在照明黑暗的新月, 它遲遲不敢下岗, 無奈的, 不知不覺的散发一股莫明的悲切,  似乎悽惋那不足的睡眠. 轉瞬间陽光甫现, 企图喚醒那灰兮兮的,  站在雜乱的草丛中, 野花披着露水,  窥探那鹧鸪是否又急不急再竄过,  㣲風也讓它不禁地颠震.

到了到了, 我们到了目得地.  天边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候鸟 , 徐徐的, 有规律的迁徙, 反正下一个栖息站还未確認,  也教落后的伙伴不致於落單.  看哪!   那山腰也绕着濛濛的雾,  倦意未消, 不过轉瞬间, 地平缐上各种各样的色彩, 就顯得更明朗, 更鲜艳了.

早起的蝴蝶隨風起午, 未歸的灰蛾也不甘寂寞, 企图魚目混珠 .  唯有那结隊的蜜蜂, 不知為谁辛苦為谁忙,  收集个不停,  穿上黑色礼服的燕子 , 不顧儀態的追捕那群漫無头绪的蜉蝣.

天空变得更藍了,  白云有的像棉絮 , 有的像瓦片, 有的似魚鱗, 有的扁园,  更有马尾狀的.    趴在樹幹上的,  知了知了的开始唱,  賣弄, 炫耀,  引起了同类的不滿 , 不忿地也开腔抗议.    鸣声時而衝突,  畤而和谐,  也有阵子各有千秋的輪唱 , 再來一个大合奏作協调 , 歌声从樹上响澈到周边的青山翠谷,  从云端廻响到天边.

野鸽结群盤旋飞行 , 却被那飞的更高的老鹰驱散,  既使那獵者的目標是菜畦之间一只被凍伤的麻雀.   驕陽燙红了山坡上的九重葛,  沿澤旁枯枝上有面目狰狞的变色龍,  死水里有苟且偷生的孑孓,  点水的蜻蜓也舉棋子不定.   音調深沉的乌鸦带来不祥的感觉,  驱使那愛鬧的蟬,  曳着殘声离去.   在山涧的淸流, 有小魚,  有方形的小螃蟹,  那一颗颗的砂礫,  脚踏下去, 有令人傾心的温柔.  時间彷彿倏忽然而逝 ,  整个上午, 就是可以那么善变, 那么多彩多姿.


Thursday 2 April 2015

地瓜


當年番薯是窮人家的主要糧食之一. 像千牛花,薯苗蔓延, 爬滿了菜畦. 青葱的,綠油油的葉子用來摻著餿水喂豬, 藏在土裡一根根, 一條條才是人吃的.
平時米飯不夠分配時, 幹活的男人理壯氣直, 貪婪的, 大口大口的吃, 小孩任性的嫌棄, 浪費, 招來謾罵, 譴責, 當母親的扎目揪心, 粒粒皆辛苦的檢回, 盡量多吃帶皮的番薯, 間中挾些冷了的菜餚, 吃的辛酸, 委曲, 不哼聲, 卻又覺得僥倖, 似乎還帶着感恩, 至少還能撐滿肚皮, 繼續捱下去.
偶爾也有人把番薯放在燒到盡頭的火炭中燴, 但甚考功夫, 耐力, 搞不好, 就是頭不熟, 尾巴焦. 家家戶戶都在自家後院種些農產品, 番薯自然賣不到錢, 反像被咒的人, 土氣, 沒啥用, 不掙錢, 無價值. 能花錢的人, 多不屑一顧, 每斤五分錢的番薯, 是人吃的嗎 ? 到了七十年代, 高原的遊客多了, 鮮花, 蔬菜也水漲船高, 番薯賣五角一斤, 那才是開始.
近年好些國家的旅遊景點都有人兜售地瓜, 天安門附近的攤子, 有賣烤番薯的, 天氣寒瑟時烤番薯有助保暖, 熱騰騰的, 香味撲鼻, 蜜油直滴, 捧在雙手中特別窩心, 可要提防那些向錢看的把你付的五十元往口袋塞, 當十元找給你. 稍有經驗的遊客都會提高嗓子說 : 我交五十元給你, 以防小販左袋進, 右袋還.
比較起來, 南大門, 西門町的攤主, 都多點誠意, 憨厚, 不耍花招. 本地的大排檔已有炒番薯葉一味, 清炒, 加腐乳, 蒜米, 或類似馬來風光泡製, 任點唔嬲, 隨君選擇. 薯苗雖未致登大雅之堂, 說是老饗心頭愛, 也可當之無愧.
地瓜亦可在白色米粒間熬出甜香味, 番薯粥特具引吸引力, 初一, 十五就甭問, 否則會犯禁忌, 招來白眼 . 吃地瓜稀飯不但可充飢, 也稍為滿足一種保健的虛榮, 感覺不錯, 既有營養, 包括維生素甲, 乙, 丙, 也是葉酸, 銅的良好來源, 最低限度, 它清腸胃嘛 .
今時今日, 番薯, 連同江魚仔, 南瓜都靜悄悄的飛上枝頭, 是比較講究, 捨得花錢的人才問津, 有的喜歡軟的地瓜, 入口糯糯的, 要黃的, 挑紅的, 紫色的, 有機的, 澳洲運來的, 從日本進口的, 番薯的'甜頭', 使它們多才多藝, 網上看得到的食譜, 包括做布丁, 奶油蛋羹, 餡餅, 蛋糕, 各種甜品, 愛吃鹹的, 可配肉桂, 姜, 椰子, 肉荳蔻燒烤, 以及一些砂鍋小菜, 時事變遷, 消費人口味不一樣, 價值觀也不同了. 飄洋過海來的, 可賣八元一斤, 漲幅是天文數目, 有是普通人吃的嗎 ? 番薯啊番薯, 畢竟你也有翻身的一天 ! (修訂)

Friday 13 February 2015

過年囉


聼着當年陪我成長旳經典新年歌, 連綿不絕恭喜,恭喜的祝福, 零零星星的爆竹聲,夜間更有璀璨的煙花, 使我不知不覺的再次墜入時光隧道. 除了蕩氣回腸的懷舊, 一不經心, 還有失落和婉惜. 不見啥 ? 念誰 ? 其中有已離開塵世的雙親,病逝的朋友, 當日的啟蒙老師. 不返的昔日, 給人一種不慍不燥的特別感覺, 別問溫馨它有多深, 多濃, 至少應是細水長流吧! 更教人魂縈舊夢.


童年的回憶, 竟然是長期的, 也幾乎是永恆的. 像墨汁清楚的留在白紙上, 烙在心坎裡, 而且反反覆覆, 驅之不散, 就連驟雨, 濃霧, 鮮艷的花卉, 黑漆漆的星空, 大自然無言的善辯, 都教人聯想起金馬崙,那民氣諄樸的高原. 在那裡年杪還有人在屋裡用籠子蒸年糕, 用毛筆揮春,然後把充滿討吉祥話語的對聯貼在大門兩側: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臨門

而我家也偶爾換上我塗鴉似的, 歪歪斜斜, 羞澀的中楷(不大不小也)張貼, 包括: 火德 灶君神位, 天官賜福, 戚門堂上歷代祖先...., 唐番地主...等等.

回想童年那段光陰, 新衣總是配合大日子, 每個人拍照都像熊貓, 只有兩種顏色,大銀幕有時也無聲, 任由查利走鵝步. 雖然有種種的限制, 但年年燦爛, 喜氣洋洋, 可能是大家都知足, 也算是窮開心吧. 最’大’的紅包有一元二角, 比較小的四毫, 代表四季平安的2乘20仙的硬幣, 用紅紙包着, 不甚美觀, 可沒人嫌棄.

媽極節省, 不會每年添新衣. 她會再三叮嚀, 壓歲錢不可丟失, 也不許亂花, 必要時她得借去買米. 一般上我會竭力把銀角換成紙鈔, 再換成’大牛’, 然後對媽說, 十元旳新鈔我保管, 收在床褥下. 每晚臨睡時都循例檢查, 希望母親會忘記充公. 目睹’大牛’原封不動的被壓至平滑, 總會如釋重負的帶着微笑入夢. 元宵一過, 鉅款不翼而飛. 唉, 至少我富了兩週, 換來母親既感激又歉然的微笑, 和撫着我的頭的一聲’乖’.

新年最大的獎賞, 是無限量的汽水, 過年沒有橙水, 就不算過年. 當年的飲品, 尤其是可樂, 碳酸氣甚重, 嚥了一口, 要等氣通過鼻子消了, 才可喝下一口, 間中會莫明的被迫掉眼淚. 一天想喝兩瓶, 幾乎是不可能的使命. 轉瞬間過了年, 不必慶祝了, 沒有額外的開消, 媽也過關了, 祈望明年會更好 !

不知何時開始, 收紅包的都得派壓歲錢, 還得督促晚輩派紅包. 怎不想按鍵回轉, 返回那些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t9Uau8OugQ
 

Friday 19 December 2014

舊雨重逢
-------------
來的都是不折不扣的银发一族, 大夥兒的輪廓和背影都沾上了昨日黃花 , 英雄迟暮的色彩 , 但當中霸气豪情, 猶如紅日当天的也大不乏人, 这確是一群身经百战的好漢 , 像马拉松赛程中在作最後冲刺的健兒们 . 相隔四十七年后再聚集一堂, 壯哉, 欢欣, 喜悦, 惊讶, 感慨..... 声声驚嘆 : '時间都去那儿了?'
上了髪梢的倦容始终掩蓋不了犹存的赤子心, 喧哗了好一陣子, 使人不禁想起當年課室裡的声浪,追溯青葱年代的梦想和抱負, 加插着因賦新詞強說愁的胡疑, 又联想起少年的煩惱 ,隨意在彼此心波投影 . 啊, 那年代过份的矜持 , 莫須有的拘束, 不可思議的一厢情愿, 又為所倾慕的一份细水長流的无奈和絲絲旳惆悵, 面对那大江东去不能改变的有点唏嘘, 慶幸猶有寬容的氣度, 坦然接受不可改变的殘酷 . 走过了辛酸苦辣的崎岖路, 当然也有值得骄傲的風光, 絕對温馨的時刻.
这群人不刻意下岗, 痴等末班車, 我们的步伐只緩和而不停頓, 特別珍惜享受我们擁有的, 最好有天大家还能再一起在晚風中翱翔 , 夕陽下绚丽. 讓每一天都灿烂, 每一日皆精彩.
我们約好明年此日又重聚, 不見不散. 我们且不唱骊歌, 只颂友谊万歳 . 我们不怕為伤感哭泣, 更不忌因感恩掉熱涙. 那些不克赴约者 我们除了惦記, 还有思念 , 更献上衷心的祝福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婵娟 !

Thursday 18 September 2014

剪不斷 ,理還亂
童年時代要理髮必須找老爸御用的台山老师傅, 他老人家總是休闲的,慢条斯理的,享用他的水煙----- 一根粗大的竹桿, 釘上个铁罐, 另加一支小管子, 用來塞烟絲. 点燃烟草就靠一柱香. 他沈醉在那吞云吐霧的時刻, 整个世界都停頓下來等, 聆聽竹管裡江濤洶湧的咆哮.
長得不夠高的颜客, 只好坐在椅上另加的一塊木板. 他的主要器皿是个金屬的迷你剪草机, 它長期被高原天氣冷得冰凍. 開工時, 他却毫不犹豫把它塞到你後頸,令你措手不及 ,稍有下意識的闪縮 ,就会换来責備. 揮髪佬總愛講一些民间故事傳奇,如薛仁贵, 方世玉之類. 精彩之處,他自己也眉开色舞, 口水横飞.
最后他会替你刮臉, 先在皮帶上霍霍磨利那把剃刀 ,然後讓它在你面上浮游, 包括耳朵外環, 额头, 甚至眉毛與眼睛中间的一小撮空间. 最令黃毛小子高興的自然是刮那还未冒出的胡鬚, 虚荣的感覺到自己已幾乎長成扎鬚大漢. 偶然也羡慕那些在樹下剪的, 因為據説他们可以自由翻看箱子裡的连環图.
厌倦了台山長老的一成不变, 就开溜去光顧别人. 第一深刻印象就是味道, 單單那股焚香, 就可催人入睡. 他的收音机音量大 ,略嫌刺耳, 尤其是鼓声緊湊時, 令人心跳加速. 男女对唱.今人想像到膠园裡的情侶 ,男的虎背熊腰, 女的珠圆玉润 ,在樹林中追逐, 踏平無数花草 ,美人又在大樹下作出欲迎还拒的挑逗, 男的痴痴呆呆, 醉了,儍了, 也只有那麼憨居的男生會騎騾趁墟, 走多遠就唱多久.
加入上班一族時 ,犮型自然马虎不得 . 我的理髮師都喝过洋墨, 每年都到国外参观犮覧, 覌摩新產品, 新傾向, 新潮流那种. 你的髪型可作十八变 ,或燙, 或染 ,金色, 红色, 或扁平, 或衝冠, 像绅士, 像公爵, 任君选擇. 但價錢不菲, 还得預約.
近期三千煩惱骤減, 青絲变銀, 更像鐵線 ,再贵的发廊也無髪可施, 只好重返理髮店, 但黃飞鸿式的專门店已難觅, 惟有勞煩那些飘洋过海來的外国髮匠. 環境不一样了, 他们聼的是北方歌曲 ,注重旋律,當然有美妙如天籟的女高音, 也不乏單單襄王有意的愁悵 ,幽幽怨怨的傾訴 ,更有成群的大匯合, 沸沸騰騰的街舞. 雌雄各佔一方, 炫耀 , 挑剔,和劉三姐对唱有異曲同工之妙. 娱乐之外,还需忍受外劳用膳後洗手不淨 的後果所侵犯, 藉此洞悉他们之前他们之前享用的魚头或羊肉, 他們一揚手 就溢出腋下渗出的異味, 所幸他们都講究速度 就算空氣污染指数飊高 ,十分钟后就可重见光明, 吐氣揚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