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4 May 2023

岁月之歌

 


岁月之歌



朋友送了两片激光镭碟, 都是粤剧.  我自己偏爱的是呐喊式的摇滚, '大戏'是上代长辈的玩意, 我不太熟悉.  曾经乖乖的陪母亲看酬神戏, 看电影版, 从黑白片到局部七彩的, 我只是奉陪, 不享受.  不过现在有闲情, 看起来, 听下去, 就知道自己向来了解的, 实在肤浅. 曲中有诗词歌赋, 也有鬼马的对白, 演出细腻, 眉目都能传情. 服装的讲究, 颜色的象征, 都一丝不扣, 马虎不得.  说台上一句钟, 台下十年功, 绝不夸张.  歌的旋律高低起伏, 仿佛在诉说一个个苦难故事, 神哭鬼泣的战争, 惊天动地又浪漫的爱情片段.


既然用了电脑, 就顺便上优管类似的转载, 看看可有'出名的', 不太陌生的红伶. 觅得一个叫白驹荣的, 唱腔尤其失落, 忧郁, 连声音都有点沙哑.旁述说明那是地水南音, 一种广东失明艺人的抒情唱歌方式, 风格古朴, 时舒缓, 时低回, 少许哀怨, 几分忧伤. 像美国黑人唱灵曲(soul) 一样, 表达方式是他人仿不来的. 重复听了几遍, 记起了, 八十年代刘德华扮杨过, 思念姑姑, 在溪旁唱着, 盼着, 望着, 边唱边等, 转瞬就添了如霜两鬓, 尘色满面, 那熟悉的歌声, 当年我妈洗头后, 在后院坐上矮凳, 阳光下梳着, 晒着, 嘴里哼的不就是这地水南音吗 ?


 原来母亲年轻时也有梦想, 也会憧憬, 在出嫁从夫, 老来从子的交替阶段, 每天为家务忙得团团转, 她大半生的时间就掷在繁琐, 没完没了的事, 奈何之际, 洗头就是一种享受, 满腹的委曲辛酸, 就借着歌声, 幽幽泄发. 咦, 什么时候妈的脸上布满了皱纹, 头上的银钗被典当了, 满头清丝也变灰兮兮的.


再听一首男烧衣, 那是五十年代翡翠广播网常在午间播放旳, 难忘的孤独,悲恸,无奈,忧伤的音调. 间中也有那'胡思, 胡想, 愁怅' 的平湖秋月, 山穷水尽的饿马摇铃, 古时的骚人墨客, 士绅公子, 都会晃着头, 摇摇扇子, 对酒当歌而醉生梦死. 不到十岁的我, 多读了借回来的图书, 困了, 被那粤剧催眠, 不能自己, 渐渐昏睡如死.


慢着!! 那男烧衣唱者悲泣着, 苦口婆心的叮咛童男童女如何服侍女主人, 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小心水火之患, 依稀记得为亡母做法事的师傅, 不就是唱这首粤曲的那一段吗? 类似的字句, 多次被重覆, 就算是铁石心肠的人, 聴了也按捺不住, 热泪夺眶而出.


某些歌曲的旋律, 或歌词, 会不经意的融入我们生活中的经历, 自然情景合一, 从中潜伏, 发酵, 沉淀, 再升华. 深嵌脑海的岁月之歌, 就这样渗进我的心扉, 久久不能忘怀.

Tuesday, 28 February 2023

家書

 这篇十多年寫的一篇回憶錄, 只有四十到六十年左右出生的恐龙才明白. 比较年輕的人沒聽過尺牘, 電滙, 红衛兵, 沒去過郵政局, 用麵粉袋製衣物像不可能的使命 . 想多了, 現代人不唸繁體字, 那有心境去讀東方夜譚!喜歡時光倒流的, 我們一齊回味一下.


家書 

--------


當年小學有科"尺牘", 課程從信封,信紙開始, 到郵票, 郵筒,郵政局, 直到寫信的方式和技巧.  

其中有一篇課文, 是一封父親致兒子的家書. 信這樣開始: XX吾兒: 此次送汝到星洲就讀, 耗資甚鉅-----------(其他的之乎者也, 都忘了) 為父的慎重告誡兒子, 得善用資源, 埋頭用功, 卻也不忘順便安撫一番, 鼓勵幾句, 望子成龍之心不言而喻. 

廿載後我負笈遠行, 初到貴境, 除了人地生疏, 又得克服時差 , 要給家人報平安, 可真不知從何開始 , 況且太久沒寫信, 幾個字都寫得四不像. 到底是己? 已 ? 還是巳 ? 辦 ? 辨? 辯 ? 無法鑒定和確認, 惟有刻意塗鴉, 掩飾別字 ,就當那是狂飆的草書吧. 同時的華語課本, 確有一篇提及像差不多先生的把"何瑞奇醫科" 寫成"阿端哥醬料". 

康熙字典有4萬7 千字, 我勉強認識 2千, 唸得出的減半, 寫得像的不足一百. 嗯, 有需要告訴雙親我的窘況嗎 ? 向來午餐M$1.20 有交易, 白開水免費, 唐人街豉油雞飯一客價錢等於馬幣五元, 膽汁都嚇乾了, 就像腹中的墨水一般,

第一封家書需要苦苦思索, 尤其難產, 有句歇後語形容得貼切...半個月繡不出花, 針慢也 . 相比之下, 去袋鼠國的那位摯友就太憨直了. 他寫道: 父親大人: 這地方東西很貴, 我不敢隨便花錢. 今天只買一粒橙子充飢...... .結果老爸足足哭了兩天. 接着馬上着手辦兩件事, 貸款, 電匯 ! 

寫信回家當然只能報喜不報憂, 既然沒有甚麼值得慶幸, 又不能重複寫 " 我很好, 勿念 ", 慢慢就演變成漸行漸遠漸無書的狀態 , 讓老人家瞎猜,苦等. 正是養兒百年, 擔憂九九, 未當父母者不可能明白那種心境 . 

記得我家大姐從內地來函, 每次都宣揚那廂的生產大躍進, 歌頌人民領袖的偉大不朽 , 她也自豪的公佈幾個孩子都當了紅衛兵 , 婉惜遠在南洋的親友沒機會細讀那本主席紅色的語錄小冊子, 在信的末端有意無意提起天氣慢慢轉變, 訴求麵粉袋二十個, 補衣, 鋪牀都管用, 豐衣足食還談不上.

扶桑鄉下有種另類的, 叫石頭書. 為父的素不直言愛兒子, 就選一塊粗糙的石頭放在兒子手上, 信息是玉不瑑不成器. 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 爸爸會默默的支持他, 關懷他. 孩子長大後事業有成, 也有了自已的家庭, 就回贈父親一顆幼細圓滑的石頭, 表示老爸可放心了. 若爹有何不測, 等不及, 當兒子的只好在奔喪時, 把它放在遺體冰冷的手中, 藉此表達那未說出口的愛, 祈望老人家不再擔心,一路好走 ! 

石頭沒有字符, 不能言, 不會開口, 卻能如此這般宣泄感情, 堪稱獨特, 美麗 . 石痴陸遊也驚嘆 : 


花如解语還多事 

石不能言最可人